伊莉討論區

標題: 中世紀 上帝的異端騎士 聖殿騎士團 [打印本頁]

作者: jacks111    時間: 2011-10-12 12:20 PM     標題: 中世紀 上帝的異端騎士 聖殿騎士團

[i=s] 本帖最後由 jacks111 於 2011-10-12 12:41 PM 編輯 [/i]

前言:





聖殿騎士團大概是中世紀最著名的騎士團:他們發明了銀行業務,積累了大筆資金,其寶藏至今下落不明,他們的標誌是兩個摟抱在一起的男人,關於這兩個男人在做什麼有上百種解釋,他們的名字是大變態的代名詞,其正式成員大多具有陣斬百人的記錄。他們的稱號,聖殿,聖殿騎士,一直是最強戰士的代名詞。



         在蒙吉薩會戰中,八十聖殿騎士陣斬兩萬馬木留克,這種比斯巴達還斯巴達的戰績一次性將“聖騎士”這個名詞烙印在人們心裡,直接導致了十字軍和騎士文學的風行。他們成立了世界上最早也是最壟斷的銀行,遺留了大筆寶藏,關於這些寶藏的小道消息在數百年後的今天仍然在坊間流傳。我們可以在任何題材的各種文藝作品中看到聖殿騎士這個詞,無論是歷史,軍事,奇幻,科幻或者基本法,無論是小說,電影,遊戲,資料,或者歐洲大多數地區的旅遊介紹,都少不了這個騎士團。

但是,在歐洲歷史上的各大騎士團中,聖殿騎士團的歷史確是最短的,在史冊上一閃而過,猶如在一個非年非節的深夜裡,有人忽然冷不丁地放了一顆禮花彈,禮花炸響,啪地一聲,引得路人都駐足觀看,但卻只能看見幾縷飄散的尾跡了。聖殿騎士不聲不響地消失在人們的視野裡,一如他們的出現那樣突然。

在人們的傳統印象中,聖殿騎士裝備優秀,華麗而複雜的銀色鎧甲,在中東日復一日的沙塵暴中,被來往的飛沙洗刷得錚亮。他們手執一人高的雙手巨劍,或者大得不成樣子的巨盾,在他們的敵人中傳播那全身鎧甲中不是人而是魔鬼的傳說。他們坐擁整個西地中海的財富,像龍一樣盤踞在大堆大堆的金幣上面。他們將清貧作為口號和旗幟懸掛在廟堂之上,但每天以葡萄酒為水以牛排和香菇為主食。在歐洲人眼裡,他們是成功人士的代表,是所有少年心目中的夢想,在中東人眼裡,他們是傳說中的侵略者,非勇氣和武力所能抗拒。

至於他們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修會,恐怕只有他們自己才知道了。他們存在的時間太短,行事太隱秘,毀滅得太迅速,以至於沒有外人能深入內部以探究竟。外人只能看到,懷抱著夢想的青年們,由西方各國匯聚到位於所羅門遺址的聖殿上,當他們過幾個月出來時,就搖身一變,成為強大而貪婪的戰士。

於是各種版本的傳說被一一產生出來。唯一有定論的是基本法,這是法國在審判聖殿騎士時唯一能有實際憑據的罪名。在中世紀的大多數地區,基本法的最高量刑是死刑,所以在司法實踐中,各法官紛紛採取了最高量刑。

流傳最廣的傳說是抹大拉修會的傳奇,正如“達芬奇密碼”上所寫那樣,這個傳說深入人心,在西方世界一次又一次地被追捧。

在中世紀,各個版本的傳說就更為複雜,但統一指向在聖殿的奇遇,因為所有的聖殿騎士都是從那裡走出來的。有吻十字架變超人說,有嗑藥變超人說,有經過聖地變超人說,有摸約櫃變超人說等等,但路數是一樣的,就是一個貧苦而普通的騎士,遠道來到聖殿後,會在一系列的奇遇後,成為實力遠超凡人的強者。成為強者的代價是,他必須嚴守聖殿的秘密,並加入天下最有錢福利最好的社團 - 很明顯,僅僅是這樣的傳說,就已經足夠吸引大批的窮小子遠道中東赴死了。

為什麼要去赴死呢?

窮出來的。在西歐也不見的能活下去,不如到東方嘗試一下,即使不能發財,也至少可以給家裡節省出一筆口糧。等死,死國可乎。十字軍時期的西歐,人窮氣短,貴族老爺們嚴格地遵守清貧的守則,因為他們即沒有鈔票又沒有糧票。事實上,即使有黃金,在當時的歐洲也很難買到什麼東西 - 那確實是一個一窮二白的時代!等等,也許有東西可以購買,一是勞動力,二是石頭。有錢的領主們可以將黃金花費在這上面,於是就建立了足夠多的城堡。除此之外,真的是什麼財富也沒有。不僅沒有錢,而且買不到。比如說,貴族老爺們下令宴請四方賓客,但被邀請者往往會由於道路不暢,強盜出沒或者沒有馬匹而拒絕參加。赴宴的人們擠在四五十平米的小廳內,懸掛著十來支蠟燭,因為蠟燭質量不好容易熄滅所以僕人們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將熄滅的蠟燭點燃。宴會的主菜是領主剛剛打獵的一頭鹿或者一口豬,恩,有肉吃,這往往是請客的原因或理由。除此之外的肉菜可就不多了,頂多會有一點雞或者魚蝦,最好的狀況是可以吃到小乳豬。佔據整個宴會桌子的其它大菜,主要包括炒胡蘿蔔,煎胡蘿蔔,蒸胡蘿蔔,生吃胡蘿蔔。什麼?客人要油炸胡蘿蔔?對不起我們沒這麼多油。有的時候,主人也會舉辦一點燒烤活動,主要是烤蒜和烤胡蘿蔔。至於酒水也清淨得很,紅葡萄酒的質量不會差,但數量相當有限。主要的飲料是淡麥酒,酒裡如果摻上兩三倍的水,客人也很難看出來。牛奶是半透明的,羊奶也是。礦泉水任意喝全部免費。與會的賓客們,情況也差不多是如此。每年洗四次澡的騎士們除了著名的鎧甲和寶劍比較值錢之外,實在是身無長物:他們和莊稼漢一樣穿著麻布和氈子 - 不僅僅是因為沒有錢,也是因為無處購買棉布。絲綢是不錯的選擇,但是這些來自中國的貨物從來只能作為身份的象徵 - 當然,人們也可以選擇百孔千瘡的意大利產絲綢,如果不嫌它漏風的話。有錢人可以穿更多的絲綢,大富豪們發明了各種充滿了繁複褶皺的衣服,以將盡可能多的絲綢穿在自己身上。騎士們舉杯慶賀,如果手中的杯子是牛角的,他們就說自己繼承著北歐傳統,如果手中的杯子是陶土的,那他們就是古希臘文化的崇拜人。玻璃和陶瓷只在幾百年前有售,而到那個時代,絕大多數都打碎了。舉杯之後,大家一頓豪飲,在那個時代,未成年的小孩子也能連喝十扎白酒,即不覺得醉,也不覺得辣,而家長也很放心讓孩子喝酒 - 因為酒實在太淡了。至於為什麼在吃正餐以前大喝一頓,我估計是與怕長胖的人吃飯前先喝湯類似。然後,落座吃飯。泡過花瓣的水灑在地上,以驅逐濃重的臭味。香料從來都很缺乏,薄荷和檸檬皮是唯一的選擇。菜,或者說胡蘿蔔料理,有兩種口味選擇:放鹽多的和放鹽少的。在那個時代,人們常用的一個形容是“這個人吃得和國王一樣好”,因為國王的飲食也就這麼回事。並不是缺乏黃金白銀,而是實在缺乏可購買的東西。就這樣,人們年復一年地飲宴著,從七世紀吃到十世紀。敬酒的對象從英格船長發展到征服者羅倫,吟遊詩人的小曲從亞瑟王唱到阿方索王,席間的話題始終圍繞著基本法和推倒蘿莉展開,神聖羅馬的黑黃掛毯被換成各色的旗幟,日子就這樣一天一天地過著,人們也相信未來也不會有什麼變化。直到有一天,來了一個滿腹牢騷的訪客。他少小離家老大回,離開自己的村子已經很多年了,說是要去東方,去耶路撒冷朝聖。當時,基督徒是允許自由前往聖城朝聖的,正是這些歸鄉的“活口”,導致了巨大的麻煩。

回來的人們被自以為豪放的領主們請上自己的宴席,被圍坐的鄉巴佬騎士們輪番灌酒,直到詳細地說起了東方的狀況。於是西方的人們知道,自己國王穿的絲綢在東方是舞女穿的,自己國王吃的胡椒茴香在東方是家常炒菜的,還知道自己再在這裡的陰濕城堡裡吃烤野豬必然會得風濕病和肝硬化。毫無疑問,也毫無猶豫,西方的騎士扈從農民自由民們自黑暗潮濕的城堡和只出售蘋果大蒜胡蘿蔔的菜場上奔湧而出,拿起各自能找到的任何武器,盤算著發財的計劃,向東方滾滾朝聖而去。十一世紀的西歐,市場蕭條,可被購買的商品非常有限。這種經濟環境,是十字軍東征的起始,是聖殿騎士團建立的根本原因,也是聖殿騎士團後期走向商業化和銀行化的根本推動力,更是聖殿騎士決定將掠奪的黃金積攢起來而非花費掉的市場基礎 - 沒有地方可以花費這些黃金!此後的聖地亞哥騎士團的情況就不同了,他們面對的是一個可購買商品豐富的商品經濟社會,再加上也學了聖殿騎士的乖,所以將自己的黃金花得精光,也免去了懷壁之罪。無論後來發展得如何複雜,在騎士團剛成立的初期,只是一群心懷夢想的窮光蛋。與醫院,聖地亞哥騎士團一樣,聖殿騎士的起因也僅僅是一群人的突發奇想,或者甚至可能是百無聊賴。目前,人們對聖殿騎士團創立的細節了解不多,只知道在東征熱潮開始的時候並不存在。第一次十字軍東征,或者說第一次十字軍下海熱潮之後,天主教勢力在東方取得了少量據點,並吸引更多人前往東方“武裝朝聖”。由於天主教勢力能控制的據點相當有限,所以“武裝朝聖者”,免不了在據點之間遭遇“強盜”的襲擊 - 喂喂,其實應該是來自西方的侵略軍在離開據點之後被當地游擊隊襲擊吧?在當時的天主教徒看來,先賢顯聖的土地是神奇的,在這些地方可以祈福,可以贖罪,可以作為虔誠的證明。聖地就這樣吸引著源源不斷的朝聖者,讓朝聖的人流從一處聖地走到另一處聖地。各個聖地之間,往往是連綿的黃沙與荒野,或怪石嶙峋的山區,林立的洞窟足以埋藏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的秘密。在十字軍東征之前,也有一些可以肯定以搶劫為主要目的的強盜活動,但十字軍之後這種活動大幅度增加了,其中少不了裹挾了游擊隊因素,但當然,單純的搶劫動機也不會減少的。在十二世紀初期,就已經有一些騎士在各聖地之間活動,保護朝聖的人。這種活動最早可能是偶發的,並無什麼目的:被搶劫的騎士自衛,偶爾看到教友被搶劫時施以援手,或者朝聖後沒錢回家於是在聖地之間來回轉悠。漸漸地,這種活動發展成一種有系統的運作,部分騎士不再歸鄉,整日在各聖地之間巡邏,以保護朝聖者為生。等等,以保護朝聖者為生?人怎麼可能以當雷鋒過日子?如果這些騎士僅僅在保護朝聖者的話,他們是不應該有收入的。可是,馬要吃豆,人要吃餅,哪有武夫不花錢?這些騎士活動了很長時間,可能長達十年,這期間不可能是沒有收入的,但這樣的收入是怎麼產生的,今天的人就不得而知了。朝聖潮開始於 1096年,聖殿騎士組成組織開始活動是1118年,22年時間,足夠讓一代心懷夢想的年輕人成長起來,也足夠讓一批商人,風險投資家,金融大鱷,陰謀家或者邪教異端分子制訂一個完美的計劃。當這兩群人走到一起時,後世的歷史也就在此確定了。最初,九名騎士組建了最早的聖殿騎士團。他們就是那些長期“以保護朝聖者為生”的騎士,以一個兩名騎士同乘坐一匹馬的圖案為標誌。這個標誌有多種版本,其人物動作各有不同,主要差異在於兩個男人靠在一起時的交接部分。早期是伸過去了一隻手,中期是一個人用盾牌略加遮擋,後期乾脆用兩面盾牌將那個部分遮擋得嚴嚴實實。至於為什麼要同乘一馬,早期的版本是為了表示自己的同袍友誼,但迅速被教廷更正為因為窮所以共用一匹馬,後來還有人說是馬好能坐倆人,等等,但在騎士團得勢之後,這個標誌的正經解釋又回到表示同袍之間的親密無間。在當時,應該沒有人誤解這一表示,以至於在所有的審判中,各個法庭無一例額外地以基本法罪和木樁刑為聖殿騎士量刑。1120年,通過在羅馬教廷的註冊,聖殿騎士團正式掛牌成立,其全稱是基督和所羅門聖殿的窮騎士(普爾奈茨基督和所羅門聖殿),直接將自己的兩個目標寫在了名字中:一是聖殿,聖殿騎士的秘密所在,二是窮,窮則思變麼。於是,一場明顯有預謀的圈錢運動開始了。就聖殿騎士團創立時的狀況來看,一方面有著明顯的狂熱性,一方面有著明顯的計劃性。雖然今天的人們已經很難猜度聖殿騎士團創立時的目標是什麼,但目標很明顯,一切為了聖殿和銀行制度。這種長遠的打算不可能是大多數狂熱的成員所能計劃和執行的,唯一的解釋就是,一小群衝著聖殿和銀行來的人,從一開始就控制了聖殿騎士團的決策層,甚至他們可能就是創始人。他們看到了宗教戰爭和朝聖潮的狂熱,看到了西方與東方市場的差異與機遇,看到了即將撲面而來的投資熱潮和投資泡沫,於是制訂了一個套投資拉集資的計劃。初創企業成功案例 - 聖殿騎士團的建立如果以現在的企業營銷案例角度來考慮,聖殿騎士團無疑是一個成功的企業發展案例。聖殿騎士團(商標),作為一個民間社團被創立,然後註冊為一個正式小型企業。在短短幾年內,以廣告和傳銷活動發展成中型企業,隨後因優秀的績效迅速成為大型企業並上市,最終因優良的制度與合適的環境相結合發展成跨國大托拉斯。當時的教廷,我們可以將其看做十字軍的工商局。要進行十字軍東征的大業,單憑政*府支出是不夠的,還需要創立一些民間企業 - 這不是講笑,在最初教廷決定發動騎士團的時候,就是本著創立民間企業的動機。教廷通過劃定允許盈利的制度,拉攏民間騎士參與市場競爭。從這個角度講,一切的最大佈局者還是教廷,聖殿騎士團被收割的命運,也在開始謀劃時就已經確立。當時徵召的騎士團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官辦的皇家騎士團,一類是民辦的軍事修道會。皇家騎士團在東征中實在撈不著好處,直到條頓騎士團東征時才開始積極參與,所以主要依靠的是軍事修道會。軍事修道會是獨立的修會,可以由民間創辦,遵守一個相同的“公司法” - 聖奧古斯丁修會會規,有專門的經濟優待(免地稅,並有權在自己的領地上收什一稅),不受地方行政命令節制,單方面效忠於教廷,並有多項允許盈利的條款。此令一出,到處都有人行動起來。我們無法明確知道當時一共有多少個軍事修道會被創立,只知道在數年之間群雄並起,多到了商標(騎士團徽記)都需要絞盡腦汁設計的程度。當然,此後的市場競爭是異常殘酷的,許多新成立的小騎士團都在一些歷史書上根本不會記載的小規模戰役中就煙消雲散,除了佔用了一些註冊商標之外,沒有給後世留下任何影響。真正發展起來的騎士團只有七個,除去不是純粹基督教的暗影騎士團和綠洲騎士團就只剩下五個,再除去死得早的聖劍騎士團和生得晚的聖地亞哥騎士團就只剩下三個,也就是三大騎士團:聖殿,醫院和條頓。那是一個風起雲湧的時代,只要有夢想與勇氣和少年的熱血,就可以成立騎士團,然後就可以發財 ... ...一切就像改革開放初期那樣。在聖殿騎士團創立的初期,首先是有了適合發展的條件和背景,其次是有了推動發展的動力,這些在上文中都已經描述。在這種大環境下,只要取得政*府許可,並將自己的產業理念宣傳出去,一個新企業就將如是崛起了。當然第一步是創立企業。於是,一些人開始自稱是英雄,所以,一些英雄就這樣誕生了。在第一次十字軍東征時,曾經出過一個笨蛋... ...不,是英雄!這個人是法國亞眠的隱修士彼得。在十字軍約定出征前半年,這個狂熱鼓吹十字軍東征的傢伙實在坐不住了,於是忽悠了附近的農民拼湊成了第一支十字軍率先東征。當然,這支拼湊的農民十字軍迅速失敗,但他們至少是十字軍第一人。雖然從軍事角度考慮,隱修士彼得的行為是徹底失敗的,但在宗教狂熱的當時,隱修士彼得的行為卻被定性為好人好事加以宣傳。教廷發了農民十字軍的喪,說他們熱情又純潔,號召十字軍向隱修士彼得學習 ... ...於是有一天,幾個窮光蛋騎士敲響了教廷的大門,自稱是隱修士彼得遺落民間的親戚 ... ...這個過程是不是聽起來很像韓國電視劇?但是事實就是如此,而且此後事情也按照韓劇的規則向前推進。沒有人去仔細查問他們與隱修士彼得的血緣關係,這幾個騎士的資歷倒是過硬的。他們從一開始就追隨著農民十字軍進發,此後一直在聖地附近經營著“以保護朝聖者為生”的買賣,嚴格算起來還頂著農民十字軍的番號呢。於是乎教廷痛哭流涕地接納了他們,然後並沒有按照一個正常政客的行為規則將這些騎士栓到自己門下當宣傳工具,而是按照韓劇的習慣給了這些騎士以名號鼓勵他們去自主創業。於是,聖殿騎士團有了一個好的開始:他們在成立初期就已經有了悲劇英雄的名號。無論這種名號是不是創始人們故意爭取的,但對於一個初創企業而言,任何初創時的微小優勢,都意味著巨大的發展空間。此時大概是1120年,但並不確定。我們已經很難知道聖殿騎士團早期是如何進行宣傳的,但我們清楚,在聖殿騎士團初創的二十年中,創立者們四處奔波以擴大影響,並因此得到了大量回報。當時的聖殿騎士一窮二白,沒有任何實際的資產可用,於是只有空手套白狼地進行宣傳,以期能得到些許不要本錢的回報。於是聖殿騎士一家又一家地走訪有社會影響力的人,主要是修士們和王公貴族。聖殿騎士挨門住戶地走訪各處名士,宣講自己的地位和理念,但並不要求什麼投資或贈與,只是兩袖清風地走掉,或者只要求一點微小的看起來無害的權利。他們用豪勇,純潔,悲壯,純潔,正義,純潔,高尚,純潔等名號包裝自己,讓那些對純潔特別感冒的人們被他們感動得以四十五度角仰望天空淚流滿面。看起來很公益活動,是不是?但這些有社會影響力的名士們,只需要在公眾場合若有若無地提幾句這些聖殿騎士,對這個初創的騎士團來說,就是巨大的資產。越來越多的教士和社會名流開始宣傳他們,雖然並不是對他們多重視,但一說起來大家都知道有這麼一夥走街串巷衝州撞府的人存在,於是漸漸走向社會知名 - 這種情況和現在許多“著名漫畫家”類似:讀者和投資人都知道有這麼一個人存在,知道他被稱作“著名漫畫家”,但從來沒有人見過他的任何作品 - 可是沒有作品這一點並不妨礙他們成為“著名漫畫家”... ...聖殿騎士團就這樣將自己包裝成“著名騎士團“,在這個過程中,並沒有支付太多成本。社會影響力在逐步擴大,但還欠缺一個起決定性作用的事蹟來證明自己的高度。有一天,他們去面見耶路撒冷王國的國王鮑德溫二世,機會終於來了。耶路撒冷王鮑德溫二世乾了一件事,就是允許聖殿騎士允許他們在耶路撒冷聖殿山上的阿爾 - 阿克薩清真寺的一角駐紮。而這一角,正是傳說中所羅門王聖殿的遺址之上。於是,事業和傳說,都從這裡開始了... ...神聖的外衣與神秘的內褲耶路撒冷的神聖地位自不必說,聖殿山又是耶路撒冷的至聖之地,而聖殿又是屈指可數的聖地之一。阿爾 - 阿克薩清真寺(遠寺)是伊斯蘭教第三大聖寺 - 好吧聖殿騎士並不關心這個 - 他們相信阿爾 - 阿克薩清真寺所在的位置正是所羅門神殿的遺址,上古的聖所,秘密的來源。在聖經裡,對所羅門神殿的秘密講述的並不多,但那些不大公開的資料中,比如“死海捲軸”或“偽經“裡卻有更明確的講述,精確到什麼位置挖多深可以找到誰埋藏的多少金銀等。”偽經“等書,即使在中世紀,也並不是特別難以搞到,所以,只要跟教廷有足夠的關係,都可以對聖殿下神聖的金庫摩拳擦掌。於是聖殿騎士就這樣摩拳擦掌地去了,並取得了在聖殿的駐紮權。具體這個駐紮權是如何取得的,我資料不全,但可以根據時間表進行一下猜測。聖殿騎士團最遲確立於 1120年。1127年,聖殿騎士創始大宗師 Huguens日Payns(就是自稱隱修士彼得的親戚那個),開始有計劃地在歐洲進行宣傳,這個時候應該還是窮的。1129年參加大馬士革戰役,這時候已經有武裝了,而有武裝也意味著有了相當數量的金錢。1135年進行對國家放貸,這時已經很有錢。1139年再次確認合法性,這時候應該是已經有生有勢了。換句話說,他們應該在1128年前後一年內獲得了大筆資金,而到1135年前已經富可敵國。給以聖殿騎士駐紮權的鮑德溫二世於 1118年到1131年在位。兩邊一減,聖殿騎士應該在1127年到1131年之間的5年內獲權駐紮於聖殿,而在此最多五年之內,聖殿騎士從一文不名走向富可敵國。5年的時間,並不足以開展一個大產業,但肯定足夠挖掘一個金庫。即使聖殿騎士團自己從來沒有承認過,坊間也會反復流傳出這個結論。還是那句話“偽經”等描述聖殿寶藏的書並不是特別難找。當聖殿騎士團拿出其第一筆黃金時,所有人都驚呆了。巨大的利好消息立刻吸引了更多的加盟和追加投資。在當時,各個騎士團都是初創,誰先爆出利好消息,誰就會被投資人認為是特殊的,從而引發投資和入股的風潮。聖殿帶來的不僅僅是黃金而已。傳說,所羅門的聖殿下埋藏著無人知曉的秘密。正是因為無人知曉,所以這個秘密可以無限地大,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大 - 人民的想像力是無窮的。從公元前的死海隱修會,到近年的“達芬奇密碼”,人們已經饒有興味地猜測這個秘密二千多年了。無數的人自稱了解了聖殿的秘密而招搖撞騙,還有一部分人可以不自稱了解了聖殿的秘密就可以招搖撞騙。聖殿騎士屬於後一種人。讓別人怎麼判斷你並不見得需要明說,只要給本來就想要把你往那個方向想的人,提供能他們想要的證據就可以了。正是由於傳說的無限性,所以人們認為,聖殿騎士得到的不僅僅是黃金。光是黃金,就已經足以引發第一次投資風潮了,但黃金畢竟並不只有聖殿能出產,也並非所有人都缺乏黃金。可是,即使不需要錢的人,也會有自己的需求的。人們的想像力,足以想像聖殿的秘密能滿足自己的需求。熱血的少年相信聖殿會提供無窮的力量;垂暮的老人相信聖殿能延長自己的生命;重病的患者相信聖殿能治療自己的疾病;懺悔的人們相信聖殿可以洗刷自己的罪惡。其他人,但凡各有所需的,便各有所想:想飛想長翅膀想通鬼,想要兒子想整容想治療陽痿,自己想去,反正從來沒有人證明過聖殿的秘密不能做到什麼。於是乎,少年粘須,老人剃瓢,女人纏胸,病人把自己包裹成木乃伊,商人偽造證件,農民襲擊了自己的地主老爺搶了盔甲和馬匹就跑... ...滾滾人流各懷鬼胎地踏上向東方的船隻。所有人統一戴上兩西西里產的鐵頭盔,一樣的鐵面,誰也認不出誰,直奔聖殿而去 - 是為第一次投資浪潮。還有一批人這時還在選擇觀望,但是,在蒙吉薩會戰的奇蹟後,這些人也行動了,那就是後面的第二次投資熱潮。專業成就夢想,一切皆有可能。但是,我們有必要注意到一個事實,就是從來就沒有任何證人和證物,可以鐵板釘釘地證明聖殿騎士發現了聖殿寶藏。結合到聖殿騎士之前和之後的表現,我們可以推導出一個可能比較驚人的推論:聖殿寶藏可能只是一場戲。只要拿到一些投資和貸款,聖殿騎士就可以將這些黃金大筆大筆地支出,並讓人們知道他們在進行支出。借聖殿之名,這些支出必然被人們注意,並在傳謠中讓人們自然而然地得出“聖殿騎士團發掘了聖殿寶藏”的結論。在可以預期的將來,投資浪潮將滾滾而來,到時候就有黃金來償還之前為擺闊而借貸的黃金了。所有這些,只是拉投資的一個泡沫經濟政策而已。如果是這樣的話,聖殿騎士團的創始人的經濟思維還真夠現代的。這是穿越!這是赤果果的穿越!於是,一場明顯有預謀的圈錢運動開始了。就聖殿騎士團創立時的狀況來看,一方面有著明顯的狂熱性,一方面有著明顯的計劃性。雖然今天的人們已經很難猜度聖殿騎士團創立時的目標是什麼,但目標很明顯,一切為了聖殿和銀行制度。這種長遠的打算不可能是大多數狂熱的成員所能計劃和執行的,唯一的解釋就是,一小群衝著聖殿和銀行來的人,從一開始就控制了聖殿騎士團的決策層,甚至他們可能就是創始人。他們看到了宗教戰爭和朝聖潮的狂熱,看到了西方與東方市場的差異與機遇,看到了即將撲面而來的投資熱潮和投資泡沫,於是制訂了一個套投資拉集資的計劃。初創企業成功案例 - 聖殿騎士團的建立如果以現在的企業營銷案例角度來考慮,聖殿騎士團無疑是一個成功的企業發展案例。聖殿騎士團(商標),作為一個民間社團被創立,然後註冊為一個正式小型企業。在短短幾年內,以廣告和傳銷活動發展成中型企業,隨後因優秀的績效迅速成為大型企業並上市,最終因優良的制度與合適的環境相結合發展成跨國大托拉斯。當時的教廷,我們可以將其看做十字軍的工商局。要進行十字軍東征的大業,單憑政*府支出是不夠的,還需要創立一些民間企業 - 這不是講笑,在最初教廷決定發動騎士團的時候,就是本著創立民間企業的動機。教廷通過劃定允許盈利的制度,拉攏民間騎士參與市場競爭。從這個角度講,一切的最大佈局者還是教廷,聖殿騎士團被收割的命運,也在開始謀劃時就已經確立。當時徵召的騎士團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官辦的皇家騎士團,一類是民辦的軍事修道會。皇家騎士團在東征中實在撈不著好處,直到條頓騎士團東征時才開始積極參與,所以主要依靠的是軍事修道會。軍事修道會是獨立的修會,可以由民間創辦,遵守一個相同的“公司法” - 聖奧古斯丁修會會規,有專門的經濟優待(免地稅,並有權在自己的領地上收什一稅),不受地方行政命令節制,單方面效忠於教廷,並有多項允許盈利的條款。此令一出,到處都有人行動起來。我們無法明確知道當時一共有多少個軍事修道會被創立,只知道在數年之間群雄並起,多到了商標(騎士團徽記)都需要絞盡腦汁設計的程度。當然,此後的市場競爭是異常殘酷的,許多新成立的小騎士團都在一些歷史書上根本不會記載的小規模戰役中就煙消雲散,除了佔用了一些註冊商標之外,沒有給後世留下任何影響。真正發展起來的騎士團只有七個,除去不是純粹基督教的暗影騎士團和綠洲騎士團就只剩下五個,再除去死得早的聖劍騎士團和生得晚的聖地亞哥騎士團就只剩下三個,也就是三大騎士團:聖殿,醫院和條頓。那是一個風起雲湧的時代,只要有夢想與勇氣和少年的熱血,就可以成立騎士團,然後就可以發財 ... ...一切就像改革開放初期那樣。在聖殿騎士團創立的初期,首先是有了適合發展的條件和背景,其次是有了推動發展的動力,這些在上文中都已經描述。在這種大環境下,只要取得政*府許可,並將自己的產業理念宣傳出去,一個新企業就將如是崛起了。當然第一步是創立企業。於是,一些人開始自稱是英雄,所以,一些英雄就這樣誕生了。在第一次十字軍東征時,曾經出過一個笨蛋... ...不,是英雄!這個人是法國亞眠的隱修士彼得。在十字軍約定出征前半年,這個狂熱鼓吹十字軍東征的傢伙實在坐不住了,於是忽悠了附近的農民拼湊成了第一支十字軍率先東征。當然,這支拼湊的農民十字軍迅速失敗,但他們至少是十字軍第一人。雖然從軍事角度考慮,隱修士彼得的行為是徹底失敗的,但在宗教狂熱的當時,隱修士彼得的行為卻被定性為好人好事加以宣傳。教廷發了農民十字軍的喪,說他們熱情又純潔,號召十字軍向隱修士彼得學習 ... ...於是有一天,幾個窮光蛋騎士敲響了教廷的大門,自稱是隱修士彼得遺落民間的親戚 ... ...這個過程是不是聽起來很像韓國電視劇?但是事實就是如此,而且此後事情也按照韓劇的規則向前推進。沒有人去仔細查問他們與隱修士彼得的血緣關係,這幾個騎士的資歷倒是過硬的。他們從一開始就追隨著農民十字軍進發,此後一直在聖地附近經營著“以保護朝聖者為生”的買賣,嚴格算起來還頂著農民十字軍的番號呢。於是乎教廷痛哭流涕地接納了他們,然後並沒有按照一個正常政客的行為規則將這些騎士栓到自己門下當宣傳工具,而是按照韓劇的習慣給了這些騎士以名號鼓勵他們去自主創業。於是,聖殿騎士團有了一個好的開始:他們在成立初期就已經有了悲劇英雄的名號。無論這種名號是不是創始人們故意爭取的,但對於一個初創企業而言,任何初創時的微小優勢,都意味著巨大的發展空間。此時大概是1120年,但並不確定。我們已經很難知道聖殿騎士團早期是如何進行宣傳的,但我們清楚,在聖殿騎士團初創的二十年中,創立者們四處奔波以擴大影響,並因此得到了大量回報。當時的聖殿騎士一窮二白,沒有任何實際的資產可用,於是只有空手套白狼地進行宣傳,以期能得到些許不要本錢的回報。於是聖殿騎士一家又一家地走訪有社會影響力的人,主要是修士們和王公貴族。聖殿騎士挨門住戶地走訪各處名士,宣講自己的地位和理念,但並不要求什麼投資或贈與,只是兩袖清風地走掉,或者只要求一點微小的看起來無害的權利。他們用豪勇,純潔,悲壯,純潔,正義,純潔,高尚,純潔等名號包裝自己,讓那些對純潔特別感冒的人們被他們感動得以四十五度角仰望天空淚流滿面。看起來很公益活動,是不是?但這些有社會影響力的名士們,只需要在公眾場合若有若無地提幾句這些聖殿騎士,對這個初創的騎士團來說,就是巨大的資產。越來越多的教士和社會名流開始宣傳他們,雖然並不是對他們多重視,但一說起來大家都知道有這麼一夥走街串巷衝州撞府的人存在,於是漸漸走向社會知名 - 這種情況和現在許多“著名漫畫家”類似:讀者和投資人都知道有這麼一個人存在,知道他被稱作“著名漫畫家”,但從來沒有人見過他的任何作品 - 可是沒有作品這一點並不妨礙他們成為“著名漫畫家”... ...聖殿騎士團就這樣將自己包裝成“著名騎士團“,在這個過程中,並沒有支付太多成本。社會影響力在逐步擴大,但還欠缺一個起決定性作用的事蹟來證明自己的高度。有一天,他們去面見耶路撒冷王國的國王鮑德溫二世,機會終於來了。耶路撒冷王鮑德溫二世乾了一件事,就是允許聖殿騎士允許他們在耶路撒冷聖殿山上的阿爾 - 阿克薩清真寺的一角駐紮。而這一角,正是傳說中所羅門王聖殿的遺址之上。於是,事業和傳說,都從這裡開始了... ...神聖的外衣與神秘的內褲耶路撒冷的神聖地位自不必說,聖殿山又是耶路撒冷的至聖之地,而聖殿又是屈指可數的聖地之一。阿爾 - 阿克薩清真寺(遠寺)是伊斯蘭教第三大聖寺 - 好吧聖殿騎士並不關心這個 - 他們相信阿爾 - 阿克薩清真寺所在的位置正是所羅門神殿的遺址,上古的聖所,秘密的來源。在聖經裡,對所羅門神殿的秘密講述的並不多,但那些不大公開的資料中,比如“死海捲軸”或“偽經“裡卻有更明確的講述,精確到什麼位置挖多深可以找到誰埋藏的多少金銀等。”偽經“等書,即使在中世紀,也並不是特別難以搞到,所以,只要跟教廷有足夠的關係,都可以對聖殿下神聖的金庫摩拳擦掌。於是聖殿騎士就這樣摩拳擦掌地去了,並取得了在聖殿的駐紮權。具體這個駐紮權是如何取得的,我資料不全,但可以根據時間表進行一下猜測。聖殿騎士團最遲確立於 1120年。1127年,聖殿騎士創始大宗師 Huguens日Payns(就是自稱隱修士彼得的親戚那個),開始有計劃地在歐洲進行宣傳,這個時候應該還是窮的。1129年參加大馬士革戰役,這時候已經有武裝了,而有武裝也意味著有了相當數量的金錢。1135年進行對國家放貸,這時已經很有錢。1139年再次確認合法性,這時候應該是已經有生有勢了。換句話說,他們應該在1128年前後一年內獲得了大筆資金,而到1135年前已經富可敵國。給以聖殿騎士駐紮權的鮑德溫二世於 1118年到1131年在位。兩邊一減,聖殿騎士應該在1127年到1131年之間的5年內獲權駐紮於聖殿,而在此最多五年之內,聖殿騎士從一文不名走向富可敵國。5年的時間,並不足以開展一個大產業,但肯定足夠挖掘一個金庫。即使聖殿騎士團自己從來沒有承認過,坊間也會反復流傳出這個結論。還是那句話“偽經”等描述聖殿寶藏的書並不是特別難找。當聖殿騎士團拿出其第一筆黃金時,所有人都驚呆了。巨大的利好消息立刻吸引了更多的加盟和追加投資。在當時,各個騎士團都是初創,誰先爆出利好消息,誰就會被投資人認為是特殊的,從而引發投資和入股的風潮。聖殿帶來的不僅僅是黃金而已。傳說,所羅門的聖殿下埋藏著無人知曉的秘密。正是因為無人知曉,所以這個秘密可以無限地大,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大 - 人民的想像力是無窮的。從公元前的死海隱修會,到近年的“達芬奇密碼”,人們已經饒有興味地猜測這個秘密二千多年了。無數的人自稱了解了聖殿的秘密而招搖撞騙,還有一部分人可以不自稱了解了聖殿的秘密就可以招搖撞騙。聖殿騎士屬於後一種人。讓別人怎麼判斷你並不見得需要明說,只要給本來就想要把你往那個方向想的人,提供能他們想要的證據就可以了。正是由於傳說的無限性,所以人們認為,聖殿騎士得到的不僅僅是黃金。光是黃金,就已經足以引發第一次投資風潮了,但黃金畢竟並不只有聖殿能出產,也並非所有人都缺乏黃金。可是,即使不需要錢的人,也會有自己的需求的。人們的想像力,足以想像聖殿的秘密能滿足自己的需求。熱血的少年相信聖殿會提供無窮的力量;垂暮的老人相信聖殿能延長自己的生命;重病的患者相信聖殿能治療自己的疾病;懺悔的人們相信聖殿可以洗刷自己的罪惡。其他人,但凡各有所需的,便各有所想:想飛想長翅膀想通鬼,想要兒子想整容想治療陽痿,自己想去,反正從來沒有人證明過聖殿的秘密不能做到什麼。於是乎,少年粘須,老人剃瓢,女人纏胸,病人把自己包裹成木乃伊,商人偽造證件,農民襲擊了自己的地主老爺搶了盔甲和馬匹就跑... ...滾滾人流各懷鬼胎地踏上向東方的船隻。所有人統一戴上兩西西里產的鐵頭盔,一樣的鐵面,誰也認不出誰,直奔聖殿而去 - 是為第一次投資浪潮。還有一批人這時還在選擇觀望,但是,在蒙吉薩會戰的奇蹟後,這些人也行動了,那就是後面的第二次投資熱潮。專業成就夢想,一切皆有可能。但是,我們有必要注意到一個事實,就是從來就沒有任何證人和證物,可以鐵板釘釘地證明聖殿騎士發現了聖殿寶藏。結合到聖殿騎士之前和之後的表現,我們可以推導出一個可能比較驚人的推論:聖殿寶藏可能只是一場戲。只要拿到一些投資和貸款,聖殿騎士就可以將這些黃金大筆大筆地支出,並讓人們知道他們在進行支出。借聖殿之名,這些支出必然被人們注意,並在傳謠中讓人們自然而然地得出“聖殿騎士團發掘了聖殿寶藏”的結論。在可以預期的將來,投資浪潮將滾滾而來,到時候就有黃金來償還之前為擺闊而借貸的黃金了。所有這些,只是拉投資的一個泡沫經濟政策而已。如果是這樣的話,聖殿騎士團的創始人的經濟思維還真夠現代的。這是穿越!這是赤果果的穿越!各個資料中對聖殿騎士團獲准駐紮在聖殿,以及正式命名的時間並不相同,英國版聲稱 1118年,別的版本中往往說得更遲。因為早期的建立只是幾個人的口頭協議,所以並不容易查考 - 而且查考這些也沒什麼意思。我們從聖殿騎士團開始活動算起。

第一批聖殿騎士出發於 1127年,應該是在1128年夏天抵達的。事實上,這遠遠不是來自西方的第一支軍隊,各種西方僱傭軍從 1097年就大量湧入,而且被廣泛應用在各個戰場上。但是,新抵達的聖殿騎士團,以及醫院騎士團,很快得到了聖地各政*府領袖的重視,並將僱傭軍棄置一旁。究其原因,僱傭軍太昂貴了,而騎士團則自負盈虧。騎士團,尤其是聖殿騎士團,可以做出許多國家和政*府都鼓搗不出來的刮地皮壯舉,又可以用這些錢供養一支真正專業的軍隊。

聖殿騎士抵達時的中東局勢,往悲觀了說是戰鬥頻繁,往樂觀了說是治安不良。戰鬥的數量是繁多的,幾乎每天在每一裡路上就要發生一起,而戰鬥的烈度是很低的,一般只是遠遠投擲一點石塊和標槍。在這種環境下,朝聖者和商旅在各城市之間走動時,自然是騎士們走在最前面開路 - 或者走在最前面拿著劍逼迫著意大利水手們走在自己前面開路。聖殿騎士團拉來人馬,扯起旗號的時候,大量滯留聖地做保護朝聖者這門子營生的騎士們終於找到了組織,紛紛加入聖殿騎士的軍隊。

到1129年,聖殿騎士團應當已經有了一支有戰鬥力的軍隊 ... ...不,一支有戰鬥力的騎士幫會。這群人要么是來自西方的貴族騎士,要么是在聖地身經百戰的活口,個人能力都遠超出一般水平。但是,本來就相互不服的騎士們是怎麼組織成軍的,這倒是個謎題。讓弱者在危機中聯合起來比較容易,讓強者在安逸中合作可就難了。同期的醫院騎士團,這時候已經擁有差不多數量的騎士,但內部亂七八糟,無法成軍。

唯一合理的推測就是基本法。在兩個騎士團建立的早期,大量在聖地遊蕩的騎士相比是兩邊都問過,然後才決定加入其中一邊的。醫院騎士團活動公開,不嚴格要求禁慾,而且其善行顯而易見名聲較好,有三險一金,醫保優秀,而且還有護士毫米,更而且當時聖殿騎士也還沒什麼錢。在這種情況下,仍然有大量騎士加入沒錢沒地位沒護士嗯,還要求守身禁慾的聖殿騎士團,唯一的解釋就是,要么他們是純潔的,要么他們真的是純潔的。

無論如何,聖殿騎士團率先拼湊出一支可以參加大型戰役的軍隊。當許了他們駐紮在聖殿的鮑德溫二世決定出兵大馬士革的時候,聖殿騎士就放下手中挖牆腳刨聖殿的鋤頭鏟子,追隨鮑二遠赴大馬士革。大馬士革戰役是一場多少有些搞笑的戰役。鮑二率軍光復聖地大馬士革,一路上歡聲笑語,興致勃勃,大軍唱著歡快的歌兒三蹦兩跳的跑到大馬士革城下,結果發現攜帶的輕型攻城器械根本撓不著大馬士革那即使從現代的角度看來也頗為變態的巨大城牆,於是兩軍相持,誰也拿誰沒有辦法。十字軍學習古羅馬圍高盧人的做法,用簡易的土木工事在城市外建成一圈以實施包圍,但沒什麼成效。此後的記載在各資料中比較混亂。十字軍一直在挖工事,除此之外沒幹別的什麼。大馬士革省委副書記率軍在城牆上看戲,至於省委書記,如果我沒查錯人名的話,當時似乎在出訪新疆。然後薩拉丁的父親率軍來了,消滅了十字軍的一些小股部隊,於是徹夜歡慶勝利。考慮到敵人士氣高漲,鮑老二認為天賜良機(?),全軍進攻,此時在乾旱的中東忽然天降暴雨,將戰場澆成一片泥潭,十字軍的重步兵於是趴窩了,遂三軍撤退。

熟悉中世紀法制的人都知道,聖殿騎士有權拒絕參加戰地工事勞動,所以,在這場戰鬥中,聖殿騎士事實上就是純粹的一場郊遊。但是,聲勢打出來了,鑑於聖殿騎士在第一次大馬士革戰役中的積極表現(因為其他人都在刨坑只有他們可以到處顯擺),在歐洲又得到了一致的讚賞,以及更多的特權。

(回頭看看,覺得自己越寫越細節,細節到已經沒有資料可翻譯的程度。接下來就直奔最八卦的方向去好了)

在1139年和1148年,聖殿騎士又參與了第二次和第三次大馬士革戰役,其過程和第一次一樣無聊。此後,聖殿騎士在淚奔中離開這裡,將主要用兵方向放在耶路撒冷以南的地區。

經過上十年的組織建設和對外吹噓,聖殿騎士漸漸組織稱一個正規的企業,盈利的企業。1139年“新軍榮譽贊”出版後,其輿論地位已經被確定,刮地皮的運動熱火朝天。

要說聖殿騎士團的財產是怎麼來的,就要從聖殿騎士的制度開始說起。

聖殿騎士團經過多次改制,經歷了從集體企業(1118),國有企業(1127),私營企業(1125)幾次大規模改制後,最終整合為一個股份制企業(1139)。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解釋兩個詞,一是騎士團,二是聖奧古斯丁會規。

騎士團這個詞想必大家都不陌生。簡單地說,騎士團就是一種騎士組織,一群騎士為了相同的目的,放下自己在家鄉的封地(或東正教徒放下小額份地),走到一起做事。不受政*府節制,獨立財政權和自願加入是騎士團的三大特徵(所以馬木留克和加里沙裡不是騎士團)。在這種情況下,所有騎士都無法管理自己的產業,因此所有的財產和產業,都是交由騎士團的獨立財政部門(或承包商)來負責的。

騎士團基本上有三大類:以宗教軍事為目標的“軍事修會”(如七大騎士團,迦太基神聖基本法團),為了某個個人的目的而集中的“皇家騎士”(如聖歌會,長生軍,法國王家火槍手,御風騎士團,怯薛團),以事業或慈善為主要目標的宗教會社(如現代醫院騎士,方濟會)。由於騎士團不受政*府節制的特性和強大的活動力,所以各國政*府往往對騎士團嚴格監管,很少會“開放註冊”。順便說一句,現在的中東地區仍活躍著許多軍事修會,不過經常被美國政*府定性為“國際恐怖組織”,不知道當時的大食和蒙古政*府是怎麼定性聖殿騎士團的。原則上,騎士團並不以盈利為目的。就歷史的經驗看來,絕大多數騎士團到最後都是在以營利為目的。而在盈利這條路上走得最快最堅決的就是聖殿騎士團。

至於聖奧古斯丁會規是西方天主教主流會規中最嚴苛的一條,主張不受世俗控制,集體生活,獨立思考,積極實踐,安貧樂道。聖殿騎士團在前幾條上做得很到位:不服從任何政*府,一起隱蔽地整日悶在小屋裡,積極攻城搶劫所有居民,只是他們從來不安貧。

按照標準會規,聖奧古斯丁軍事修會分為四個基本職能:聖騎士,軍士,牧師和一般修士。聖騎士是會眾的領袖,即必須是優秀的戰士,又必須精通教法,也需要學習生產建設的技能,同時還必須是有效的小隊指揮官。聖騎士是修會的領導階層,由同時符合軍士,牧師和修士資格的人擔任,修會的決策由所有聖騎士商議決定,整個聖騎士階層推舉出領袖(十三騎士或大宗師)來領導修會。在戰場上,聖騎士即可以是小隊的士官,又可以組織成精銳的聖騎士軍官團。另外三個職能則是負責自己專項的工作的人:軍士專門負責戰鬥或危險工作,牧師專門負責宗教職能,修士專門負責世俗工作並管理騎士團財產。

聖殿騎士團的聖騎士就是大名鼎鼎的聖殿武士;軍士按兵種分為多種職能,一般稱為士官,侍從或準騎士,牧師似乎沒有特別組織,但有小說中提到有負責秘密職能的牧師小隊“止痛者”;修士被稱為“農民”,但這些農民從來不種地,他們是各個銀行的經理和掌櫃,按現在的一個新詞來形容,可以稱之為“金幣農夫”。聖殿騎士團唯一首領是大宗師,沒有議會和十三騎士。聖殿騎士的基本戰鬥小隊是一個聖殿騎士配備數名軍士,一個隨軍牧師,並攜帶數名僱傭軍。

順便講解一下其它幾個騎士團的組成 - 聽起來會比較奇幻,當然,現代的西方奇幻就是從這些古代騎士團中來的。

醫院騎士團的聖騎士稱作醫院騎士,這個頭銜在美國售價五萬美元,也許我們可以稱之為五萬美元黨。醫院團要求軍士和修士都學習醫術,軍士稱之為護士,修士稱之為醫生,漢語中這兩個詞最早來自這裡。護士要求有能從戰場和災難現場搶出傷員來的戰鬥力,而醫生則是唯一允許在行醫後收錢的職能(這一職能在現代社會發揚得很好),這兩個職位自十字軍末期起對女性開放的。醫院騎士團包括整套的領導和監管體系,大宗師主要負責戰鬥和外交。醫院騎士團的戰場小隊主要由醫院騎士加僱傭軍組成,而救災小隊則是清一色的護士。

條頓騎士團的聖騎士是著名的條頓武士,個體戰鬥力僅次於聖殿騎士。士官人數少,但個體戰鬥力基本上和大多數封建騎士相當。牧師中包括著名的惡魔獵人,他們到處烤人肉串。條頓騎士團的修士力量薄弱,主要依靠其保護下的承包商供應資金,承包商搜刮的油水使條頓騎士最靠近安貧這一準則。條頓騎士使用簡單的大宗師制度。軍事上主要將條頓武士集中投入,而軍士則按兵種編為不同的陣線,由大宗師派駐的政委領導。

寶劍騎士團與條頓騎士團制度相似。

聖地亞哥騎士團的聖騎士稱為塔與盾騎士,也有許多別的稱號,人數眾多,偏好使用各種違禁武器,比如打黑槍或下毒。其軍士是大名鼎鼎的探險家和西班牙征服者。聖地亞哥騎士團的十三騎士是主要領導者。

另外兩個騎士團不服從聖奧古斯丁修會會規,但組織類似。暗影騎士團的聖騎士是著名的黑暗騎士,這是唯一對女性開放的聖騎士職位。騎士團下屬大量戰鬥與情報人員,刺客,間諜,望風,斷後,收賬一應俱全,由於其地下活動的性質,所有職位都對女性開放,事實上許多著名的(也就是說,失手的)暗影騎士都是小蘿莉。綠洲騎士主要包括兼任戰鬥與經濟於一身的鏢師和包括宗教和醫療職能的伊瑪目,還包括打前站的阿凡提們。原則上,加入騎士團不僅是個人加入,也需要帶著自己的財產加入,因為加入後的財產是共享的。雖然沒有哪個騎士團會規定進入騎士團需要繳納多少私人財產,都是即使身無分文也一樣加入,但加入時繳納的財產之多少,總會影響在加入騎士團之初的地位和升職程度。所以,只要交得起,各加入者都會盡可能多繳納入會時的財產。從某種角度上考慮,這是一種原始的股份制度。

加入騎士團的人大多數是各國的封建騎士,多少是能出得起一些錢的主兒,又是出遠門到聖地,俗話說窮家富路,這些人在告別自己的鄉親們時,多少還是能帶上點錢的。到十二世紀後期,漸漸興起一種類似婚禮收禮金的制度,一個騎士去聖地,全村人都得交一筆禮金,名義上說是代替全村去聖地祈福的費用。這一鬧起來動靜可就大發了,等於說是全西歐的人都在為聖殿騎士團搞集資。

除此之外,還有大量的榮譽騎士加入,這些人的加入是要明碼標價地收取高額費用的,他們一般是貴族或商人,以及任何有錢繳納又不至於手無縛雞之力的人。榮譽騎士繳納大量金錢,然後租借聖殿騎士團的鎧甲和戰馬,並作為騎士參加一次戰鬥。如果不是那些慘烈得無以復加的戰鬥,榮譽騎士一般只是在戰線的最後方當板凳隊員。如果戰局不利,榮譽騎士就首先勝利轉進到安全的地方,如果敵人已被打敗,則將他們放出來追打落水狗。只要參與過一次勝利,榮譽騎士就可以再繳納一筆奉獻金,然後屁顛屁顛地還鄉,逢人便吹噓自己作為一個聖殿騎士參加了討伐異教徒的戰鬥 - 他們說的每個字都是實話,真的。這種經營模式類似遊戲賣演示版,或經營十字軍主題公園的體驗式旅遊活動。無論如何,這種經營方式實在是領先世界一千年。

當然,若是原以為戰鬥很簡單而派出榮譽騎士,但戰局變化,忽然變成相當慘烈的戰鬥,那榮譽騎士仍需投入真正的戰鬥,所以說這種旅遊也是有風險的。另一個風險是霍山刺客,對於霍山的新刺客而言,刺殺榮譽騎士實在是練手的好靶子。

這種股票加傳銷的集資方式使大量金錢向聖殿騎士團集中,這造成的兩個結果,一方面是聖殿騎士團迅速有錢,另一方面是其它貴族迅速沒錢。在十字軍時期,由於宗教和軍事開銷大增,各地貴族的收入劇減,許多人甚至需要加入騎士團以換口飯吃。與此同時,由於與東方商路的開闢,商人的收入大幅度提高,與地主貴族之間的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再加上西歐貧乏的市場與宗教狂熱,聖殿騎士處於,或者說走到了一個有機會進行大宗借貸的位置上,而且這時他們已經有足夠的資金進行大宗借貸。

在很久很久以前,世界本沒有銀行,後來貸款的聖殿騎士多了,聖殿騎士團就成了銀行。

前面說了聖殿騎士的制度,我們可以注意到,首先聖殿農夫之間相互不聯繫,然後聖殿農夫聽命於聖殿武士,聖殿武士又聽命於大宗師,而聖殿騎士團並沒有設立如十三騎士等銀監會制度。換句話說,大宗師可以直接命令每個聖殿農夫進行金融動作,而整個金融運轉只有大宗師一人知道。任何在辦公室裡熬過的人都應該明白,這種組織結構簡直就是為悶錢準備的。.

聖殿騎士最早的金融業務是代管財產。在當時,向東方的朝聖團並不安全,花銷又大,朝聖者們不得不提防中東剪徑的強盜,以及在海上搶劫的西西里或熱那亞人,為此,錢不能帶在身上。聖殿騎士是人們放心的對象,而且其網點遍布整個中東,而且,天真爛漫(或者務實)的西歐人民決定將錢寄存在聖殿騎士處。聖殿騎士開立複雜的票據,使存錢人可以從任何聖殿騎士的城堡中支取資金。若朝聖者不幸身亡,則這筆資金將交還其故鄉,在聖殿騎士最靠近其故鄉的網點領取。雖然說起來是朝聖者的互助性質,但它已經事實上形成了銀行制度。

必須提一句,在當時的銀行制度中,儲戶是沒有利息的,相反要向銀行倒貼利息,以作為保管其金幣的血汗錢。畢竟,在當時保護金幣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一制度,在後來的銀行中很快消亡了,只有多少是繼承了聖殿騎士旗號的瑞士銀行,還保留著倒吃利息的制度。

當然,吃倒息是要實力的,聖殿騎士存款的安全性和理財能力使許多人都對其放心,英國和法國都曾將皇室金庫交給聖殿騎士保管。

儲戶的倒貼利息要吃,貸款方的利息也要吃。在那個戰亂時代,聖殿騎士團吸納散戶的存款,然後再貸給大戶。國家要戰爭,貸款;兩軍要衝突,貸款;需要緊急徵募傭兵,還是貸款。這些貸款越滾越大,到了聖殿騎士團末期,甚至許多富有的國家國庫都無力償還,比如其母國 - 法國。

為了經營銀行業務,聖殿騎士發明了銀行票據業務和密碼機,只有正式的聖殿武士才能解讀這些銀行密碼。這是穿越的又一個赤果果的證明。

由於當時的貸款目的主要用於軍事開銷,而聖殿騎士又參與許多軍事活動,所以許多錢是輪圈滾,在許多人手裡輪一圈之後又回到聖殿騎士手中。聖殿騎士貸款有兩個特點,第一是什麼人都貸,對戰的雙方都貸,自己跟敵人打仗還貸款給敵人。第二是貸款只貸大額,並使用新鑄造的印著馬背上兩個謎樣男人的金幣,這使聖殿騎士可以很容易地監控金錢的流向。其結果,就是錢滾貸,貸滾錢。

比如說,聖殿騎士跟大食哈里發打仗,看準一座空虛的城堡,於是兵臨城下團團圍住,迫使哈里發花錢僱兵或動員民兵來保護城堡。哈里發手頭沒那麼多活錢,於是不得不向聖殿騎士借錢。聖殿騎士算準了這筆錢肯定是拿來僱兵的,於是簽訂一個長期貸款期限,錢貸出去等對方僱了兵之後,撤圍回家吃利息,對方僱兵期限到了,傭兵散伙回家時,再次大軍壓上,再迫使對方僱兵... ...如此反復。畢竟,對於國王們而言,打敗仗比貸款要難承受得多,所以往往明知貸款是坑,還是咬咬牙跳了下去。許多國家的政*府都實在還不起聖殿騎士的貸款,使貸款額度越來越高,利息也越來越大,最後不得不拿一些城堡或島嶼,作為地產抵債。與聖殿騎士關係最密切的英格蘭,欠聖殿騎士的錢也最多,亨利三世甚至把自己王冠上的珠寶摳了下來,交給聖殿騎士作為貸款抵押。

聖殿騎士是第一支銀行,也就是說,是唯一的壟斷銀行,想貸給誰就貸給誰,想要多高利息就喊多高利息。銀行本來就是暴利行業,壟斷的銀行,自然就更暴利得無以復加了,況且還要吃儲戶倒貼的利息呢。上面講了接受贈與和開設壟斷吃倒貼息壟斷銀行兩大財源,接下來講幾個正常些的財源。



一個是收稅,收什一稅,也就是收全領土中總國內生產總值的十分之一。聖殿騎士獨立與任何政*府,所以沒有任何政*府能向他們收稅,他們卻可以和政*府一樣收稅。十字軍時期的什一稅是收毛利稅,在某些行業甚至是銷售額稅,實際稅負比當時的國稅和天課要重的多。何況,國稅和天課都有指定花錢的地方,而聖殿騎士沒有。



另一個正常財源是搶劫。雖然十字軍時期的搶劫經常發生,但聖殿騎士絕對是強盜之王。如果說其它軍隊只是剪徑或“破城之後大掠三日”,那聖殿騎士的做法就更瘋狂 - 破城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派出聖殿武士守在城門“,用理智的態度和溫柔的言辭”,“勸阻”友軍進城,然後在城中撒開人馬,讓聖殿武士在大街上巡邏,看見有非騎士團的人上街一律屠殺,而軍士們則走到大街上,挨家挨戶地踹門,進去將所有財物搜刮一空,無論怎樣的大城市都可以做到不餘一戶。聖殿騎士們帶著拔牙鉗子踹門,檢查每個人是否有鑲嵌金牙,如果有,則當場進行牙科手術。如果居民手上戴著金戒指又拔不下來,那就切掉手指。有一次,一個聖殿騎士發現有居民吞下金幣,於是就剖開此人的肚子取錢,然後返回原先搶劫的人家,四處剖腹刮錢,最後將屍體集中起來火化,然後在骨灰堆裡翻找金幣。



另外一種比較特殊的財產來源是代理朝聖者的資金業務。朝聖者一方面不見得有錢,但出於宗教狂熱願意貸款朝聖,另一方面由於來往倉促所以往往沒時間置辦產業,所以需要有人打前站。面對這種狀況,聖殿騎士團特推出“聖地一年遊”旅遊專線,歡迎廣大背包族驢友自費前往,包船包住,船票車票據不投保。什麼?你沒錢還想來聖地?我們還有貸款業務,即使你身無分文,也給你承擔一切在聖地的費用,至於花銷的問題,你幾年做牛做馬就還清了... ...



有些西方貴族不願意與平民朝聖者一起擠小招待所,想要在聖地置辦比較符合其封建階級審美觀的房舍,這份工程承包工作可就落在聖殿騎士身上了。聖殿騎士先收到這些貴族的錢,然後建築或買下這些房舍,接下來就是一條霸王條款 - 當這些貴族朝聖回去之後,這些房舍須捐獻給聖殿騎士。



除了在聖地倒騰業務,聖殿騎士還在西歐投資許多產業和房地產。在全歐洲,四處都有聖殿騎士的投資,包括許多地產和工商業產業,以及歐洲本地商人的競爭。在當時的歐洲,除了威尼斯意外,並沒有真正有實力的商會組織,商人力量薄弱,聖殿騎士很快就在整個德國和法國境內開展了完備的銀行體系,控制了商業命脈。



按照當時的宗教法規,聖殿騎士作為修士,借錢是不允許收取利息的,但聖殿騎士卻明目張膽地四處活動。這種狀況引起了許多人的佈滿和嫉妒。按當時的話說,聖殿騎士倉庫中的商業票據,遠遠比宗教書籍多得多。



滾滾的黃金就這樣流入聖殿騎士的金庫。有了錢,就可以組建一支豪華的精銳之師了。



聖殿騎士團終究是一支軍隊,有了錢還是要燒在軍隊建設上。聖殿騎士的鑄造的帶有謎樣動作男人標誌的金幣 - 俗稱男男幣 - 流向從漢堡到麥加的每個城市,尋找最好的武器裝備。滾滾的鈔票鑄就了當時世界上最豪華的軍隊,當然,豪華的也往往是精銳的。聖殿騎士一次又一次地在戰場上創造百人斬的記錄,這可以說是金幣的直接產物。



雖然說即使有錢也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百人斬,但至少有錢以後,做到這一點會容易得多。如果大家打過任何角色扮演遊戲的話,想像一下吧,一個新人,鈔票幾乎無限,上來就購買了市面上出售的最好武器裝備,然後穿在身上 - 現實世界中是沒有裝備等級和技能限制的,如果說力量限制,還好這些聖殿騎士的力量都不低 - - 然後他們去找對手開戰。他們的對手,人窮氣短,即使有幾個有錢人,也無法買到最好的武器裝備 - 被聖殿騎士搶先買光了。兩人對戰,由於本來素質相差不多,有錢的聖殿騎士新人幾乎必然是勝利者。由於衝突的數量頻繁而且程度並不激烈,所以聖殿騎士只需要擊敗一個對手就可以結束戰鬥,然後第二天再投入下一場戰鬥 ... ...勝利得多了,經驗就多了。老聖殿騎士都是百戰百勝的主兒,最好的裝備加上最老的經驗,足夠掃蕩整個中東。而經驗優勢的積累,又是從最初的裝備優勢開始的。要打造一身好裝備,一定得選最好的鐵匠鋪子,僱法國設計師(在當時這個很容易),做就做最高檔的鎧甲!鎖帷子直接套在胸板甲上,鎧甲最少也要重四十公斤,什麼襯甲呀肩牌呀鐵手套呀能添的全給它添上。腰後面有醫藥箱,腰下藏把匕首,腰帶上還要掛把意大利長劍,做成十字架形,特騎士那種,主人一拔劍(兒),甭管有事(兒)沒事(兒)都得跟人家說卡門邀請者 votre決鬥?一口地道的巴黎腔(兒),倍(兒)有面子!再給配一匹最高的白馬,品種用阿拉伯的,一年光吃豆料就得五百金幣。再配一套匈牙利馬鎧,四面八方都護住,就一個字(兒):貴!釘個馬掌就得萬兒八千的。周圍的夥伴傢伙的刃口不是大馬士革就是貴霜,你要是使一把托萊多啊,你都不好意思跟人家打招呼!這樣的行頭,一身你得花多少錢?我覺得怎麼也得兩千金幣吧(普通鎧夾二百到三百金幣)?兩千金幣那是成本,四千金幣起,你別嫌貴還不打折!你得研究聖殿騎士的購物心理,願意掏兩千金幣買行頭的主兒,根本不在乎再花兩千!什麼叫聖殿騎士你知道嗎?聖殿騎士買什麼東西,都買最貴的不買最好的!所以,我們做鐵匠的口號(兒)就是:不求最好,但求最貴!



聖殿騎士的裝備有四個大優點:馬好,甲硬,劍快,藥貴。



馬就不必說了,老對手埃及人的戰馬就是天下最好的戰馬,直接在戰場上繳獲就可以了。至於鎧甲,西歐本來就盛產重甲,尋找好鋼好甲並不困難,只是要錢而已。當時西歐已經有了高溫熔鋼和複合沖壓的技術,只是方法極其之糙:不知道使用煤,就使用昂貴的霜炭來製造高溫,沒有發明壓力機械,就製作一個巨大的十幾米高的鐵水桶,將需要連接的材料壓在下面,然後往裡面澆水製造水壓 ... ...在這些昂貴的笨辦法之下,終於使鎧甲花費十數倍的成本增加了百分之十幾的防禦力。劍麼,去東方訂購就可以了,只要將製作的樣式發給對方,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俗話說聖殿騎士進不了大馬士革,男男幣進得了大馬士革麼。至於藥,自古就是越貴越好。阿登山的熊脂,愛沙尼亞的草藥,阿拉貢的止血藥,都流入聖殿騎士的急救包,還有羅馬教皇祝福過的聖水 ... ...等等,這東西有用麼?好吧,至少它足夠貴 ... ...

在這裡得特別提三件東西,肩牌,水桶盔和雙手巨劍。



聖殿騎士時代,已經有了板甲技術,但還沒有發明鎧甲關節技術,所以主流鎧甲仍然是鎖帷子,聖殿騎士一般穿一件胸甲再罩一身鎖帷子,或者在外面再套第三層皮革束胸甲。但是,肩部防禦一直是個問題,因為肩甲的結構是最複雜的,當時還不可能製作這麼複雜的鎧甲部件。於是,一種臨時的代用品就被發明了,也就是所謂的肩牌。簡單地說,它就是掛在肩膀上的兩個鐵片,固定得並不牢固,轉身時還經常抽到附近人的臉。但就是這種東西,為聖殿騎士提供了不小的防禦力,從後世遺留的鎧甲上看,肩牌往往被砍得支離破碎傷痕累累,這證明著它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在聖殿騎士之前,沒有人有必要裝備如此沉重的東西,而後世又很快發明了肩甲,所以肩牌成了聖殿騎士的招牌裝備。

要打造一身好裝備,一定得選最好的鐵匠鋪子,僱法國設計師(在當時這個很容易),做就做最高檔的鎧甲!鎖帷子直接套在胸板甲上,鎧甲最少也要重四十公斤,什麼襯甲呀肩牌呀鐵手套呀能添的全給它添上。腰後面有醫藥箱,腰下藏把匕首,腰帶上還要掛把意大利長劍,做成十字架形,特騎士那種,主人一拔劍(兒),甭管有事(兒)沒事(兒)都得跟人家說卡門邀請者 votre決鬥?一口地道的巴黎腔(兒),倍(兒)有面子!再給配一匹最高的白馬,品種用阿拉伯的,一年光吃豆料就得五百金幣。再配一套匈牙利馬鎧,四面八方都護住,就一個字(兒):貴!釘個馬掌就得萬兒八千的。周圍的夥伴傢伙的刃口不是大馬士革就是貴霜,你要是使一把托萊多啊,你都不好意思跟人家打招呼!這樣的行頭,一身你得花多少錢?我覺得怎麼也得兩千金幣吧(普通鎧夾二百到三百金幣)?兩千金幣那是成本,四千金幣起,你別嫌貴還不打折!你得研究聖殿騎士的購物心理,願意掏兩千金幣買行頭的主兒,根本不在乎再花兩千!什麼叫聖殿騎士你知道嗎?聖殿騎士買什麼東西,都買最貴的不買最好的!所以,我們做鐵匠的口號(兒)就是:不求最好,但求最貴!



聖殿騎士的裝備有四個大優點:馬好,甲硬,劍快,藥貴。



馬就不必說了,老對手埃及人的戰馬就是天下最好的戰馬,直接在戰場上繳獲就可以了。至於鎧甲,西歐本來就盛產重甲,尋找好鋼好甲並不困難,只是要錢而已。當時西歐已經有了高溫熔鋼和複合沖壓的技術,只是方法極其之糙:不知道使用煤,就使用昂貴的霜炭來製造高溫,沒有發明壓力機械,就製作一個巨大的十幾米高的鐵水桶,將需要連接的材料壓在下面,然後往裡面澆水製造水壓 ... ...在這些昂貴的笨辦法之下,終於使鎧甲花費十數倍的成本增加了百分之十幾的防禦力。劍麼,去東方訂購就可以了,只要將製作的樣式發給對方,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俗話說聖殿騎士進不了大馬士革,男男幣進得了大馬士革麼。至於藥,自古就是越貴越好。阿登山的熊脂,愛沙尼亞的草藥,阿拉貢的止血藥,都流入聖殿騎士的急救包,還有羅馬教皇祝福過的聖水 ... ...等等,這東西有用麼?好吧,至少它足夠貴 ... ...

在這裡得特別提三件東西,肩牌,水桶盔和雙手巨劍。



聖殿騎士時代,已經有了板甲技術,但還沒有發明鎧甲關節技術,所以主流鎧甲仍然是鎖帷子,聖殿騎士一般穿一件胸甲再罩一身鎖帷子,或者在外面再套第三層皮革束胸甲。但是,肩部防禦一直是個問題,因為肩甲的結構是最複雜的,當時還不可能製作這麼複雜的鎧甲部件。於是,一種臨時的代用品就被發明了,也就是所謂的肩牌。簡單地說,它就是掛在肩膀上的兩個鐵片,固定得並不牢固,轉身時還經常抽到附近人的臉。但就是這種東西,為聖殿騎士提供了不小的防禦力,從後世遺留的鎧甲上看,肩牌往往被砍得支離破碎傷痕累累,這證明著它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在聖殿騎士之前,沒有人有必要裝備如此沉重的東西,而後世又很快發明了肩甲,所以肩牌成了聖殿騎士的招牌裝備。本來應該接下來講聖殿騎士揮金如土的狀況,但說到武器的重量問題,我又去查了點資料,回來說兩句。



首先強調一下,我決不是考證派。考證派我算是怕了他們了。我見過有人以日本刀輕為由來論證陌刀重15公斤肯定是寫錯了本來一定是1.5公斤,也見過有人面對面看過六十斤八卦刀表演之後接過老頭手裡的傢伙親手掂量重量以後聲稱這是“錯誤”的是“不正宗”的因為龍泉工藝品廠生產的八卦刀只有十幾斤,還見過有人拿著我以前寫過的東西來反駁我當我給他指出我是那文的作者後他就把作者名改成某專家然後繼續拿這篇文來反駁我。總之,既然私刨古墓是違法,而專家論文和博物館展品是怎麼弄出來的我也清楚,所以我並不關心所謂考證的真實性,只要尋找一些有趣的點就是了。



我是個老槍手,沒少替專家大師們編造過鐵一般的論據。當我在翻譯文中參雜私貨的時候,當我扔骰子決定專家報告中數值的時候,我總在想,如果以後碰上某些認真又天真的人,拿著這些我編造的“數據”和“事實”來勸說我,我應當怎樣做呢?



從前某組織的口號是:哪裡有我們的記者,哪裡就有新聞。事實和權威是容易創造的,也沒有什麼價值,而創造有趣則有技術性得多,也實用得多。

閒話休提。上文說過了,聖殿騎士的總裝備重量,應當是一百公斤以上。這當然遠遠超過士兵的平均戰鬥負重。古羅馬軍團兵的負重一般是35公斤,現代士兵負重一般在20公斤以上,即使是普通的騎士,負重也只有50公斤左右。那麼,對聖殿騎士一百公斤的負重估計是否太高呢?



我們分解一下一百公斤是怎麼來的:頭盔二十公斤,巨劍三十公斤,肩牌十公斤,裝備十公斤,鎧甲三十公斤。我們一項一項分解:

首先是頭盔。一般而言,頭盔的重量在五公斤上下,而且後世的大多數頭盔是肩部負重所以可以較重,但當時還沒有可以將重量分配到肩甲的技術,所以頭盔應當更輕才對。可是,關於水桶盔的重量,無論查網站還是查書,都只有二十公斤這一個答案。其實我估計這個重量可能是某個大博物館中的藏品的稱重。無論如何,如果我是聖殿騎士,我肯定拒絕戴這種重頭盔,它造成的損傷遠遠高出其防禦作用。



肩牌的重量比較準確,木肩牌一般重兩公斤,鐵肩牌重五公斤,左右各放一個肩牌就是十公斤。我查了一點圖片,發現許多聖殿騎士只在左肩戴一個肩牌,這種情況下,在騎馬握韁時,整個左手部分都被保護著,形成了一個由盾牌,肩牌,頭盔組成的嚴密防線,滴水不露。而右手不僅不佩戴肩牌,反而脫去重甲,減少手臂的負重,提高武器的攻擊速度。當然,在戴兩個肩牌的情況下,十公斤是正常的。

裝備的重量只是一個估計,因為精確的數字是沒有意義的。誰也無法統計一個驢友出行的背包標準重量,即使能統計出一個平均值,那落實到每個驢友身上,仍然一點意義都沒有,因為在不同的情況下人們會需要不同的裝備。對於聖殿騎士而言,需要攜帶的裝備有很多。就算票據,賬本,密碼機,會計,律師什麼的不用背在後背上,被子帳篷之類也有人托運,但幾個東西還是不能少的:酒袋,裡面裝著甜酒或者淡醋,是中東地區生存的基礎,由於很難補充,所以必須攜帶較多的重量,即使戰鬥中也有必要隨身攜帶;聖經或十字架,這是不能放下的東西,只要進入一個戰鬥間隙,就可以用來重整自己的小隊,在小隊作戰時其重要性並不比武器低;醫藥包也是小隊作戰時的重要物資,用以給自己的傷員迅速提供醫療服務。這些東西加起來,十公斤的估計並不為過。如果是聖殿武士群組作戰,那就可以放下大部分裝備,但這時卻需要更重的鎧甲,鎧甲與裝備的總重量應當還是四十公斤。



鎧甲的重量比較好計算,因為有大量的實物可以對照。在十字軍時代,每層鎖帷子的重量一般在十五公斤左右,胸甲十公斤左右。一般而言,徵召士兵不穿金屬鎧甲,軍士穿一層鎖帷子,騎士穿兩層,十字軍軍士的標準鎧甲總重是13公斤。聖殿武士的標準裝備是一幅鎖帷子加一件胸甲,也有人穿兩層鎖帷子,其總重量應當是三十公斤上下。對於身高體壯的聖殿騎士而言,這個重量的鎧甲絕不算重。當時的中國的士兵鎧甲都往往超過這個重量,1134年,中國規定長槍手的鎧甲重32~35公斤,弓箭手為 28~33公斤。考慮到聖殿騎士的身高體重都遠超過默默無名的宋兵甲乙丙丁,可以肯定,如果還有更沉重的鎧甲可穿,聖殿武士一定會毫無疑問地穿上。



當時西歐的鎧甲技術已經不允許更重的鎧甲了。後世的騎士重甲一般是五十公斤,甚至六十公斤,但那是板甲關節技術發明之後了。十字軍結束後,吸收了中東技術的西歐鎧甲突飛猛進,但那是幾十年後的事了,聖殿騎士在回到法國被燒烤時,後世作為西歐騎士標準行頭的鈑金鎧才得以裝備下來。聖殿騎士在中東作戰的時期是鎖帷子最後的日子,鎖子技術發展到頂峰,看起來就像鋼絲編成的毛衣,但鎖子就是鎖子,軟甲的防禦力不是重量決定的,重量提高一倍並不意味著防禦力提高一倍,繼續加重是不劃算的。至於裡面的胸甲,也基本上是羅馬軍團樣式的龍蝦套,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板甲,也沒有加重的必要。

那麼,頭盔另算,鎧甲,肩牌與裝備的總重是五十公斤上下,這應該是沒有問題的數值了。

可是,劍的重量呢?刀劍路走輕快,重量提高並不一定意味著戰鬥力的提高。三國演義中說,關羽能舉一百公斤,但用刀卻是四十公斤。為什麼呢?四十公斤的刀比一百公斤的刀攻擊力強而已,天下武功唯快不破,重量輕的話速度會塊一些。近代的步兵操典上說,刀重一倍殺傷力加兩倍,刀快一倍殺傷力加四倍。這種說法是否科學暫且不論,但快比重好是公認的定理,人們選擇刀劍,不是選自己能用得最重的傢伙,而是在不減少速度的情況下能用得最重的傢伙。



單手劍的重量都不會太重,中世紀最常見的“羅馬內褲(音譯)”型長劍重量只有兩三公斤,但是雙手劍就會重一些。文藝復興時發明了鋼鐵防銹技術,十五世紀以來的鎧甲刀劍有許多留存至今的,但更早的則很少。我們可以用後世的例子來推斷從前的武器,但這種推斷並不準確。



十五到十七世紀的雙手巨劍是與聖殿騎士時期雙手巨劍造型最相似的產品。文藝復興時期的雙手劍長度在一米四到兩米之間,重量在二到六公斤之間。但是,如果就此推論聖殿騎士使用的也是相同的產品,肯定是不準確的。首先,後世的材料技術已經大大提高,劍脊柔軟有彈性,不再需要從前厚重的硬質劍脊來維持強度,但聖殿騎士時代沒有這種材料,必須使用門板一樣的厚重劍脊來維持強度。第二,聖殿騎士的劍遠遠比文藝復興時的雙手巨劍更巨大,長度與寬度都高出三分之一以上,這意味著體積至少增加了一倍半。第三,從當時和後來的美術作品上來看,聖殿騎士的巨劍不可刺,但可以豎起來當一個細長的盾牌使用,這也是因材料沒有後世先進而不得不使用更粗笨的打法之緣故。而後世的巨劍不僅可以推刺,還能刺穿對手的重甲,這在十字軍時期是不可能做到的,因為較脆弱的劍刺會在刺擊時崩碎。

即使十字軍時期已經有了後世的冶煉技術,就其體積而言,聖殿武士的巨劍也應當是十五公斤上下。但考慮到當時的技術,讓這個重量加倍並不為過。如果讓唐,宋的步兵等比放大(聖殿武士個子大),那聖殿騎士使用的巨劍重量也應是三十公斤左右。另外一個佐證是,聖殿武士需要一個侍從送劍,這個侍從也是重裝步兵,他每次只送一支劍,而且自己不能使用這種巨劍戰鬥,而是需要放下巨劍拔出自己的羅馬內褲(音譯)式長劍戰鬥。從這個角度看,這劍應當超過十五公斤這種重步兵能用的重量,而是向更重的方向發展。雖然沒有明確的佐證,但我估計三十公斤應是一個合理的數值。既然材料決定了快不起來,那就增加一些重量吧。



另,聖殿武士的身高在兩米左右應該是沒有問題的,有棺材的大小和等身雕塑為證。古法國人比現在的法國人高得多,何況法國選衛兵身高下限一米九四的老傳統,也不會是後世為了將拿破崙同志完全遮擋住而提出的。



上文已經轉向武器裝備的話題了,不如先直接把戰術的部分說完。



順手查了幾個資料,發現一點有趣的現象,先在這裡說一說。

第一個現象是,許多親眼目睹聖殿武士戰鬥的人都提到他們“超乎尋常的力量”,並認為這些力量要么是來自真十字架的祝福,要么是來自聖殿武士在秘密儀式上的黑暗力量。考慮到沒有任何人提到聖殿騎士有任何超乎常人的“神力”(因應用了一些新發明導致的不算),這裡的“超乎尋常的力量”,可能僅僅就是指力氣或體力。一般而言,一個騎士負重五十到六十公斤作戰是不會引起人們驚詫的,即使負重八十公斤,也只是被讚歎一下,並不會被認為是超常的甚至需要用神力來解釋的現象。假設聖殿騎士的所謂力量就是單純指體力的話,能讓他人懷疑和猜測,恐怕至少需要一百公斤負重,甚至還不止。



第二個現象是,在聖殿騎士的等級列表中,發現了一個職位名稱“commandeurs”。這個職位比正式騎士高,卻比正式聖殿武士低,屬於普通騎士進階聖殿武士之間的過渡職位。這個職位很明顯不是大軍隊的指揮官,那這個詞就只能翻譯成另一個詞了:特種部隊。如果今天的特種部隊這個稱呼真的來自這裡,那這些夾縫中的騎士,當年究竟是幹什麼的呢?



第三個有趣的東西是找到了更進一步的對聖殿騎士最初被封於聖殿的記載,但這個更清晰的記載只帶來了更多謎團:1118年,九位聖殿騎士的創始人不請自來地抵達了耶路撒冷,並會見了耶路撒冷王(鮑德溫一世或二世,聖殿騎士抵達日期並不明確,可能是鮑一臨死前也可能是鮑二剛上任時)。當時的耶路撒冷王就在阿爾 - 阿克薩清真寺辦公,並直接在此接見了他們。耶路撒冷王從前從未見過這九位騎士,這九個人也並非聲名顯赫的成功人士,但國王卻對他們一見如故熱情有加,並直接將他們安排到了一處密室。這密室被稱為“所羅門的馬廄”,是古所羅門王的騎兵總部,位於阿爾 - 阿克薩清真寺的地下,是聖殿山上極秘密的所在。這九個騎士一進去就是九年,九年來很少與外界有所交往,也幾乎沒有離開過所羅門的馬廄,更沒有吸納任何新會員,直到1127年才第一次離開這裡進行大規模擴招。這期間做了什麼,又製造了一層更加神秘的陰影。



回到戰術的話題上來。聖殿騎士經常參與的戰鬥有四種類型:保護朝聖者的小團隊遭遇戰,集中精銳的陌刀陣式戰術,特種破襲戰,收買戰術。



特種突襲式戰術在聖殿騎士後期才開始實行,其特徵是,聖殿騎士的敵人小據點中的守軍,往往轉眼之間就死了個精光,沒有留下任何拼殺的痕跡。關於這種現象,有兩種說法,一種是這是聖殿騎士買通霍山刺客所為,這就涉及到聖殿騎士與霍山刺客之間的複雜關係,以後再敘述。另一種說法是,聖殿騎士會派遣一部分精英騎士擔任滲透和刺殺的任務,以一個數人小隊滲透進敵人的營壘,然後通過下毒和刺殺消滅敵人。雖然這樣做明顯違背騎士守則,但考慮到聖殿騎士從來沒有遵守過騎士守則,所以即使這樣也不足為奇。後一種情況只是單純的猜測,但可能性是有的,至少當時的聖殿騎士有能力和條件這樣做。



收買就更簡單了,在一陣暗地塞錢之後,雙方打得那叫一個真實,真實得就像世界自然基金會一樣。聖殿騎士雙手高舉明晃晃的巨劍,在金色的陽光下反射出耀眼的光芒,正舉劍欲斬,只見劍未動劍風先至,其敵人華麗地二段跳空中轉體七百二十度帶著纏綿的慘叫聲以難度係數九以上的動作華麗地跌倒於地。聖殿騎士便這樣以零傷亡擊敗了敵人,未死的敵人全部被俘,聖殿騎士一寬廣的胸懷和模範的騎士精神無條件釋放了所有俘虜,並監督著記者將這場光輝的戰鬥寫成新聞稿發遍歐洲 ... ...等等,為什麼敵人也是零傷亡 ... ...比較值得一說的狀況就是小隊護衛和巨劍陣了。



在漫長的朝聖之路上,人們很少能見到朝聖團 - 如果見到了,那就是老大一群。聖殿騎士的小隊在前面開路,負責面對小規模突襲的敵人。後面是帶著私家護衛的貴族朝聖者,他們會對路邊任何發出沙沙聲的草叢射以亂箭。再後面是密密麻麻的平民朝聖大軍,他們大多攜帶著自己能找得到的任何武器,只要敵人足夠少,他們就會吱哇亂叫地以滾滾人流撲向敵人。隊伍的最後面一般是朝聖的商人,他們穿著結實的甲胄,攀盾持劍,騎在高頭大馬上,只要敵人出現在視野中,就立馬揚鞭,向他們來的方向放馬奔馳。



聖殿騎士小隊一般走在隊伍的正前方,與主要的隊伍隔開一定的距離。一般而言,一個護衛小隊包括一個聖殿武士,幾個軍士,一定數量的志願者,一些僱傭軍,還往往有一些意大利水手。



聖殿武士是這個隊伍的核心,不僅是最強的戰士,同時負責指揮,醫療和交涉。在平時,他騎在一匹騎乘的馱馬上,穿著鎧甲,但不帶肩牌和頭盔,也不攜帶武器,而由侍從攜帶這些裝備,在戰鬥時會提供給他。隊伍中一般會跟著一輛馬車,用來運載水,大盾牌和傷員,當隊伍中有傷員時聖殿武士就呆在馬車上看護和治療。



軍士分幾種職能。一種低級的軍士稱作 preux,一般翻譯成“豪俠”或“豪勇騎士”,所謂“豪勇”,就是說 ... ...他們相當窮!沒錢沒地位,沒有足夠的財產為自己購置防具,因此,只有去“豪勇”了。他們一般是小隊中的長槍兵或射手。高階一些的軍士稱作埃屈耶,一般翻譯成騎手或侍從騎兵,換句話說他們有馬。他們一般是輕騎兵,或其它騎士的侍從,雖然沒有重甲大馬,但也裝備長矛長劍。這兩個階層只允許穿黑色袍,並不能像正式騎士那樣穿白色袍。向上一個層級,就是正式騎士了,他們一般是加入聖殿騎士團的封建騎士,或者一路累功提拔起來的老兵。他們被允許穿白色長袍,作為聖殿騎士團正式會員存在,但與有權掌握騎士團銀行財產並開出空頭支票的正式聖殿武士還有差距。



所謂志願者一般是指主動願意跟隨的十字軍士兵,以及還不起聖殿騎士貸款的窮鬼。很好理解,他們總是被排在防守陣型的最外圍。考慮到他們可能沒有錢武裝自己,所以聖殿騎士團向他們提供大盾牌護身,平時放在輜重車上,需要的時候可以拿來用。至於這些盾牌是免費的還是租借的,可就難說了。如果是租借的,那可能會發生相當有趣的情景:敵人箭如雨下,某個窮鬼東躲西藏了半天之後,如同下了莫大的決心一樣,奔向輜重車,向某個投幣口(?)投入幾個硬幣(?),然後一面自動售貨(?)的盾牌就掉了出來 ... ...



至於僱傭軍,在出發時往往並不帶在隊伍裡。有時,護衛小隊突遭敵人襲擊,雙方弓弩來往好不熱鬧,激戰已久僵持不下,這時帶隊的聖殿武士暴喝一聲單槍匹馬衝出本陣,手執一袋男男金幣一頭扎進敵群... ...然後,這些敵人要么是乖乖撤退,要么是站到護衛隊這邊成為僱傭軍了。一切兵刃都是紙老虎,男男金幣才是大殺器。當然,這得是對方已有此意時才會出現的狀況,聖殿騎士和襲擊者之間,早有這種約定俗成的暗號了。



至於意大利水手,他們就是載著十字軍來到東方的人。他們一般以一件汗衫為防具,以一隻船槳為武器,被驅趕在隊伍的最前面,吸引敵人的偷襲者射出第一波,也是最致命的箭。

小隊主要是兩種戰鬥模式,一個是團團防禦,一個是直線進攻。在防禦狀態下,隊伍結為一個圓,志願者們抗著盾牌擋載最外面,射手同在志願者身後還擊,騎士老爺們在陣地的最中心,翻開隨身攜帶的聖經念念有詞。聖殿武士隨身攜帶的聖經或十字架就在這種時候發揮作用,而且往往可以發揮很大作用。受傷的人被抬到陣地中心,由會醫術的人事實急救。在當時,會醫術的歐洲人是很少見的,往往只有聖殿武士一個。進攻模式則有點類似古老的老鷹捉小雞遊戲,聖殿騎士沖在最前面,後面的人們站在最能被聖殿騎士掩護的位置上 - 也就是說,開火車一樣拉成一線。多數情況下,小隊會固守待援,因為襲擊者在沒有把握的情況下是不會主動出手的,而聖殿騎士有明確的規定,除非敵人三倍於己,否則禁止撤退。



在防禦狀態下,陣陣盾牆之後的聖殿騎士往往能支撐很久。如果預計戰鬥將持續很久,聖殿騎士軍士們就將解下腰間的一種數千年來從未讓任何軍人失望過的防護用具 - 麻袋,裝滿沙土,壘成沙包牆。只要能支撐一段時間,被保護的朝聖者就將趕上來保護聖殿騎士。就算沒有朝聖者,聖殿騎士也會放出煙霧或火光信號,讓遍布中東海岸的聖殿騎士團哨所派出騎兵前往支援。



保護朝聖者是聖殿騎士團最經常參與的戰鬥。雖然這些戰鬥只是重複重複又重複的往復衝突,從來就沒有什麼決定性的結果,但它們數量是最多的,發生是最頻繁的,可以說成為了一種聖殿騎士的常態。在這些戰鬥中,聖殿武士是隊伍的核心,是隊伍的領袖,是隊伍的代表和發言人,是指揮官,也是醫療者,是防禦力最好的戰士,也是信仰最堅定的“政治委員” - 怎麼樣是不是很眼熟?我們所熟悉的遊戲和小說漫畫中的“聖騎士”,其形象就確定於此。



相比最常見的小隊衝突,巨劍陣是最罕見的戰鬥形式,但影響力最大,因為聖殿騎士只有在最具決定性的戰鬥中才會如此使用。在這種情況下,聖殿騎士團集合所有能投入的聖殿武士,舉起龐大的巨劍,穿上最沉重的鎧甲,披上雪白的長袍,在漫天箭雨之下,與自己的大部隊拉開一定距離,分散成一個相對稀疏的陣線,與排山倒海的敵人決一死戰 - 是不是還是很眼熟?西方奇幻或歷史故事中,英雄的形象經常是如此。今人的審美觀,畢竟大多是由古人的事蹟決定的。



聖殿武士的巨劍對任何對手而言都是絕對致命的武器,它能在較遠的距離上將敵人一擊必殺,敵人甚至連出手的機會都沒有,而且其沉重的分量雖然使它比更輕的劍攻擊力弱了很多,但也帶來兩個優勢:一是動能大,擊中一個目標後還有大量剩餘動能攻擊下一個目標,造成一擊多殺的效果,二是衝擊力強,半斬半砸的攻擊方式會使被擊中的敵人向後飛去,撞到後面的人,阻撓對手進攻的步伐。但巨劍也有兩個劣勢:一是攻擊間隔長,一擊之後還沒來得及舉起劍敵人就已經近身,這決定了巨劍根本無法單獨使用;二是揮動範圍大,使用時會傷到自己身邊兩三米範圍內的所有人,這就決定了巨劍不能排成密集隊形。



那麼,巨劍陣的正確用法就只有一個:鬆散隊形,彼此按經過嚴格訓練達成的默契頻率,先後揮劍,用此起彼伏的一波又一波揮斬,將彼此都掩護住。要達成這種陣勢,必須一方面所有人都是千里挑一的變態戰士,另一方面需要親密無間的熟練配合。這種戰術決定了,聖殿武士挑選訓練之嚴格,實在難以擴充人員數量。



但這種陣勢的優勢也很明顯:從理論上說,任何普通水準的近戰士兵,無論使用任何方法,都會在集中聖殿武士之前,要么被斬斷長矛的矛桿,要么被斬斷身軀。不僅尋常戰士,即使是與聖殿武士有相同戰鬥力的精銳,即使在同等人數下,使用其他武器和陣勢,也幾乎沒有近身的機會。這種戰陣的正面戰鬥力甚至比馬其頓式長槍陣更具防禦力,而且更靈活,沒有側面弱點,可以克制敵人的長槍陣,還可以在室內戰鬥。在室內時,聖殿武士幾個人背靠牆角或柱子,組織防禦,或者把守一個樓梯,禁止任何敵人穿過。



在陣地上,聖殿騎士團讓長槍兵攔阻敵人的衝擊,然後用射手和騎兵壓制敵人的箭矢,直到戰陣呈現混亂的白刃肉搏,才投入聖殿武士參加這樣的戰鬥。在室內,敵軍射手不再是威脅,聖殿武士尋找各自合適的陣地與敵人拼殺。



聖殿武士是精選中的精選,也是變態中的變態。老遊戲玩家都知道,“英雄無敵 2”中聖殿武士是人類的終極存在,是與龍一個等級的生物,在星際爭霸等遊戲中,也是步兵中的最強單位。但是這種精貴的存在也從來不便宜。聖殿騎士全盛時期,也只有三百聖殿武士。不過,在蒙吉薩會戰和阿克之圍中,這些數量稀少的聖殿武士成就了真正的神話和傳說。
作者: jacks111    時間: 2011-10-12 12:20 PM

[i=s] 本帖最後由 jacks111 於 2011-10-12 12:36 PM 編輯 [/i]

當時世界最強的私人武裝集團,可說是聖殿騎士團~
作者: st851430    時間: 2011-10-13 02:13 PM

是不是最強我不知道  但是要維持這枝騎士團的花費一定很大  所以一定要有戰爭  不然不好要錢
作者: jimmytakki    時間: 2012-2-9 04:36 PM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holmeslee    時間: 2012-2-10 11:50 AM

真是錯誤連篇

騎士團基本上有三大類:以宗教軍事為目標的“軍事修會”(如七大騎士團,迦太基神聖基本法團),為了某個個人的目的而集中的“皇家騎士”(如聖歌會,長生軍,法國王家火槍手,御風騎士團,怯薛團),以事業或慈善為主要目標的宗教會社(如現代醫院騎士,方濟會)。由於騎士團不受政*府節制的特性和強大的活動力,所以各國政*府往往對騎士團嚴格監管,很少會“開放註冊”。順便說一句,現在的中東地區仍活躍著許多軍事修會,不過經常被美國政*府定性為“國際恐怖組織”,不知道當時的大食和蒙古政*府是怎麼定性聖殿騎士團的。原則上,騎士團並不以盈利為目的。就歷史的經驗看來,絕大多數騎士團到最後都是在以營利為目的。而在盈利這條路上走得最快最堅決的就是聖殿騎士團。


迦太基神聖基本法團是啥?聖歌會又是什麼?御風騎士團是啥?
長生軍是波斯帝國的禁衛軍、法國王家火槍手是法蘭西國王的禁軍、怯薛團是蒙古帝國的禁軍,壓根與騎士團無關。
騎士團的根源是武裝修會,或稱騎士修會,最初是由一般的修會發展而來,以後才轉變為具有武力性質的修會。而日後,一些王朝也仿照這些騎士修會的方式,組織王朝騎士團(如:英格蘭的嘉德騎士團、法蘭西的星辰騎士團、勃艮第的金羊毛騎士團等)。這些王朝騎士團隨著時代的演進,便成為今日勳章制度的起源。
作者: SOUz    時間: 2012-2-10 12:31 PM

所謂聖殿騎士團 應該是指十字軍東征的那時期左右的那一隻團體吧
每一次東征的目的都不一樣
有的是真的為宗教 有的則是像蝗蟲過境.......
作者: dada30    時間: 2012-2-10 02:16 PM

聖殿騎士團最後勢力也很大
但是樹大招風所以也被滅掉了
作者: 七伽社    時間: 2012-2-10 03:48 PM

不知道打的贏蒙古騎兵嗎?
作者: make0932    時間: 2012-2-10 05:27 PM

樓上與我有相同的疑慮...
當初號稱打片天下的蒙古突擊..不是才是最強的嗎?
還是說是年代不同的關係 = =...
作者: china0723    時間: 2012-2-10 07:13 PM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FIAA    時間: 2012-2-10 10:03 PM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holmeslee    時間: 2012-2-10 11:34 PM

七伽社 發表於 2012-2-10 03:48 PM
不知道打的贏蒙古騎兵嗎?

他們曾被怯的不花的蒙古軍給擊敗了
作者: luck60915    時間: 2012-2-18 01:19 PM

據說騎士團消滅是因為國債??
作者: 爆頭小黑X    時間: 2012-2-18 08:03 PM

七伽社 發表於 2012-2-10 03:48 PM
不知道打的贏蒙古騎兵嗎?

應該是打不贏
聖殿騎士進戰超強
但是蒙古的突騎只要騎者馬放箭就輕鬆搞定
作者: 爆頭小黑X    時間: 2012-2-18 08:06 PM

luck60915 發表於 2012-2-18 01:19 PM
據說騎士團消滅是因為國債??

好像是沒錯
法國國王為了要更多錢還債
就把腦筋動在聖殿騎士團身上
因為他們的錢真的太多了 = =
作者: 爆頭小黑X    時間: 2012-2-18 08:09 PM

holmeslee 發表於 2012-2-10 11:34 PM
他們曾被怯的不花的蒙古軍給擊敗了

蒙古那時沒和聖殿騎士槓上
是和一群東歐和日耳曼組成的聯軍打
聖殿騎士那時還在中東
但是我相信
幾使聖殿騎士來也是造樣被殺暴
作者: 爆頭小黑X    時間: 2012-2-18 09:03 PM

有關與聖殿騎士的資料
講得比維基還要仔細
感恩大大的分享啦!!!
作者: katyit2007    時間: 2012-2-18 09:31 PM

話在口中,字在手中。假若不把自己說得神一點,哪兒有人替他們拼命送死?
作者: holmeslee    時間: 2012-2-18 10:24 PM

爆頭小黑X 發表於 2012-2-18 08:09 PM
蒙古那時沒和聖殿騎士槓上
是和一群東歐和日耳曼組成的聯軍打
聖殿騎士那時還在中東

蒙古軍在中東地區曾對殘存的十字軍國家進行幾次掃蕩,但大多數時間兩者是同盟的,我所提的並非在東歐的事
作者: holmeslee    時間: 2012-2-18 10:25 PM

luck60915 發表於 2012-2-18 01:19 PM
據說騎士團消滅是因為國債??

這是他們被消滅的原因之一,但並非決定性因素。
作者: lilfox11    時間: 2012-2-21 03:22 AM

這世上很多人,因為自己做不到,就下意識的認定其他人 / 古人也做不到.....

記得歷史文上有提到,明朝精銳部隊配置的 明光鎧 重達 100多公斤
就看到有人回說,這麼重,誰能穿著打扙...........

卻不知,古人生活沒有那麼好,粗重活做久了,操練久了,當然可以用....
現在好了,聖殿騎士團全身負重也是100多公斤......怎麼沒有看到有人來抗議?

不要因為自己做不到,就認為別人也做不到.....

樓主,資料整理的很充足,我挺你....




歡迎光臨 伊莉討論區 (http://www99.eyny.com/) Powered by Discuz!